中新網北京4月9日電(記者 李金磊)9日發佈的《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新模式》一書指出,隨著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過去30年裡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人口紅利正在減少,這會降低中國的潛在GDP增長率。
  4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在北京發佈《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新模式》。該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出版社共同出版。
  該書指出,人口紅利並非人口總量或人口增長問題,而是一個人口結構問題。當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較大、撫養比(被撫養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之比)較低時,整個國家會出現高儲蓄、高投資、高增長的局面,此時就出現了人口紅利。
  作為該書主編之一,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表示,在過去的30餘年中,人口紅利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這種紅利正在減少。
  國家統計局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自2012年開始出現了“兩連降”。2013年中國16周歲以上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91954萬人,比2012年末減少244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7.6%,較2012年下降1.2個百分點。
  “即使從現在開始執行‘單獨二孩’政策,也無法改變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遞減的趨勢。考慮到人口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產生了長遠影響,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一定會降低中國的潛在GDP增長率。”蔡昉說。
  按照該書預計,在“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將下降為7.2%;到“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將進一步下降至6.1%。因此,該書指出,如何促進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重要課題。
  “保持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在於通過改革提高潛在增長率。”蔡昉認為,通過提高勞動供給、資本供給和提高生產率的方法,可以改變潛在增長率,但這需要在各領域進行深化改革,例如戶籍制度改革和工業改革。
  蔡昉表示,現在的家庭登記或戶口系統將勞動力市場分割成了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戶口制度阻礙了農民工在城市的合法性和持久性,因此,使農民工市民化的戶籍制度改革可以顯著地穩定勞動力供給,增加潛在勞動力,進而提高潛在增長率。
  該書還指出,在向現代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市場競爭環境對於提高中國的潛在增長率至關重要。政府在提高中國的全要素增長率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通過一系列改革,中國政府應當強化制度建設,以此來促進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公司治理和政府系統的高效運轉。(完)  (原標題:社科院專家:中國人口紅利減少 潛在GDP增長率降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cokgkslish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